讓鄉村人才與產業振興“比翼齊飛” ——我市創新開展農村產業帶頭人“師帶徒”農民培訓項目
發布日期:2021-11-29 瀏覽次數:69146 文章來源:六安茶谷網
初冬時節,在舒城縣河棚鎮安徽德昌油茶專業合作社里,來自河棚鎮周邊油茶大戶40余人正在接受“師帶徒”油茶管理技術培訓?!皫煄健庇筒璁a業帶頭人、林業副研究員詹文勇通過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講授油茶胚軸嫁接技術以及秧苗、油茶苗圃地管理等技術要領,現場學習交流氛圍濃厚。
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舒城縣緊緊圍繞茶葉、蔬菜、糧食等重點產業在鄉鎮的布局情況,經過前期摸底,結合主體意愿,在已認定的產業發展帶頭人中,確定了20個“師帶徒”農民培訓項目實施主體,培訓成效十分明顯。
2021年以來,我市緊緊抓住“師帶徒”培訓的創新點,謀劃長遠,推深做實“138+N”工程。聚焦我市九個特色優勢農業產業,以六安瓜片、金安脆桃、小龍蝦、皖西白鵝、優質糧油等農產品生產技術為重點,兼顧增收帶動能力強的鄉村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重點選擇產業聚集度高、需求旺盛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師帶徒”培訓推廣,幫助受訓農民提高技術、更新理念。精選134名農村產業帶頭人作為培訓載體,對周邊2667個小農戶開展機動靈活、實事適時的技術傳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實現培育能人和培育產業的雙重效果,為鄉村振興儲備了人才,為產業興旺夯實了基礎。
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培養了本土人才?;羟窨h作為產糧大縣,結合自身發展特點,重點開展無人機植保飛防、機械化育秧插秧等技術培訓?;羟窨h盛龍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精心教學20名周邊種糧戶和當地農民,通過7個環節53個實操環節的培訓,普及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金安區農村產業帶頭人柳士勇采取線上線下同步教學模式,線下:理論講解、示范操作、實踐鍛煉、現場考核、重點指導,線上:采取拍攝制作教學短視頻,發布在抖音、快手平臺上,供學員隨時隨地學習,效果明顯,其抖音賬號“金牌果樹技術傳播”被抖音官方指定為農業技術傳播賬號予以重點支持,拍攝制作的300余部教學短視頻,深受培訓學員和社會大眾喜愛,個別教學視頻瀏覽量112萬、點贊1.4萬、評論2629條?!皫煄健迸嘤栍媱澥菦]有固定模式和套路,師徒教學相長,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產業帶頭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培養了農村實用型人才,同時也為參訓農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新模式。
碩果累累的培訓實效,健全了全產業鏈。金寨縣“師帶徒”產業帶頭人培訓的開展,加強了產業帶頭人、龍頭企業、農戶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網絡通信、快遞物流等渠道進行點對點對接、訂單收購和委托代加工;創新營銷方式,依托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展直播賣貨、網紅帶貨、線上推介活動,拓寬銷售渠道;探索茶旅融合,吸引新的客源,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基地建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品牌創建、茶旅融合全產業鏈深度發展,打造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茶產業鏈條?;羟窨h王西華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出果苗培育、田間管理、產品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發展模式。由他帶班的參訓學員學習熱情很高。通過培訓這個平臺,建立了師傅與徒弟共同進步的圈子,“師傅”的技術經驗、銷售渠道有用武之地,“徒弟”學會了生產技能?!皫ь^人+經營主體+農戶”的合作方式更加緊密,以訂單收購、吸納就業等方式穩步帶動周邊農民發展。
各具特色的培訓平臺,促進了農民增收。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金安區翁墩鄉錦鑫家庭農場的何娟跟著王虎學習葡萄種植技術,2017年成立了家庭農場,葡萄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畝拓展到如今的100畝,是當地有名的90后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和她的師傅王虎一樣,是金安區首批20名“師帶徒”農民項目培訓的“師傅”之一。掌握了葡萄種植技術的何娟熱心為周邊生活困難的農戶、低保戶和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和種植技術,人均收入2700元左右。農民切實感受到農業產業發展帶來的好處?;羯娇h利用小紅薯做大文章,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種植小紅薯,促農增收?;羯娇h金輝果蔬家庭農場的小紅薯種植培訓,不僅吸引了5個鄉鎮的農戶還吸引了太陽鄉楊家河村以及磨子潭鎮東流河口村“兩委”的工作人員楊群杰、肖漢江和彭良存前來學習。通過培訓,切實增強了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與小農戶之間共同發展產業的信心,促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小農戶有了技術支持,從事農業產業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
豐富多元的培訓內容,傳承了鄉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根基在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文化是農耕文明的智慧體現。金寨縣培訓出400余名制茶工及眾多懂技術、有經驗的新型職業農民,使六安瓜片手工制作等工藝得到傳承,為茶葉生產加工、技術推廣提供了平臺。通過開展六安瓜片師帶徒和炒制大賽、抖音宣傳、網絡直播等,擴大了六安瓜片的知名度、信譽度,促進了六安瓜片銷售。舒城縣廬鎮鄉瑞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圣全成,立志“讓老手藝傳承有序,富一方鄉情”。通過“師帶徒”培訓項目,他把手工掛面的制作納入到培訓教程中,手把手教授培訓學員手工掛面的傳統技藝。從和面、盤條到成品需經過6道工序、17個環節,歷經20個小時。培訓后,20名學員中有3人開始從事手工掛面生產,月均收入近9000元左右。既發展了產業,也傳承弘揚了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鄉土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